1. 首页 >
  2. 新作评论 >
  3. 校园文学评论

花季的“锋芒” ——长篇小说《锋芒》序言

发布日期:2019-05-30

来源:中国教育文学网 | 王世龙  

b1bfb71d53a323b387e9c9ddc2db229b_0_0_0_0.jpg

自古英雄出少年。”当我打开电脑为宋芊钰的长篇小说《锋芒》写这篇文字时,这句老俗话又落到了我的键盘。

英才辈出,各领风骚。文坛更如是。

不说骆宾王、王勃、刘禹锡、元稹、晏殊、薛涛、夏完淳等不同朝代的少年才俊流传着美名,不说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冰心、叶圣陶、王统照、郑振铎、田汉、刘绍棠、王蒙、铁凝等众多现、当代作家中学时代就走上了文学道路,也不说卢新华、任寰、田晓菲、洪烛、邱华栋、郁秀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涌现出来的校园文学优秀代表开创了新时期文艺风尚,单说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校园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以“80后”为标签的青春文学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傻傻、颜歌、马小淘、蒋方舟、霍艳、七堇年、周嘉宁、笛安等一大批从校园文学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作家,在社会生活、文化生态与市场经济持续转型的过渡时期,他们以不成熟但又成功的创新特点,影响着新一代的文学发展,更影响着“90后”“00后”的文学创作。

而今,当我阅读天津南开中学高二学生宋芊钰的这部小说时,又不禁感慨万千。

我2014年认识宋芊钰,她还是一名初二学生,13岁,参加第十二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在现场决赛中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全国十佳小作家”,是当届唯一的一名初中生。她当时就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散文、诗歌,写了二万五千多字的散文,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最后一只寒冰兔》《猫与少女》。她那纯净而流畅的少年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6年在她临上高一的那个暑假刻苦创作,又出版了小说《失语的飞鱼》。上高一了,在紧张的课程学习之余,仍是笔耕不辍。可想而知,文学对于她的吸引力是多么强大,而她善于捕捉生活、发现生活的眼睛是多么敏锐。她以少年的成长经历感悟生活,以少年的眼光体察社会,总有很多的东西让她放不下笔。她说:“我自出生以来,一直都是一个接受者,可有一天,当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我需要一个出口供我发泄,任我年少轻狂挥笔成文,而写作就是这样的一个出口。或许写作的目的很纯粹,就是以心感知这个世界,以我手写我心。尔后才会发觉,写作是一个人创造精神世界的心路历程,是一个人对于他生命的输出。”到2017年暑假,她已在全国及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以非凡的创作实力参加了第十届“文心雕龙杯”全国校园文学艺术大赛,又获得了这个大赛的最高奖项“十佳校园小作家”荣誉称号。评委会给她的评价是:“她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笔感知世界,她的作品使自己飞扬跋扈的情感逐渐沉积,变为一种奇异的安详。时光流逝,却仍能使她心安,文字一旦落在纸上,过往的岁月便不会白费,不会失落,不会怅然,因为在过往时日中那些伤心遗憾之事,都会成为她动笔的理由。她的文字来自读书和思考,往往显得厚重、独到和深刻,使人真切地看到一个善于读书、善于思考、擅长写作的风华少年。”

如此,我作为校园文学研究团队的负责人,自然对宋芊钰多了一份关注。2017年十月份,我们在天津又见了一面,她的爸爸妈妈陪同,又带给我她创作的长篇小说稿《彼岸》。我问他爸爸,高中学习这么紧,她还有时间写作,在班里成绩怎么样啊?他爸爸说,成绩还可以,在班里前十名,特别是语文成绩最好,她从小习惯了喜欢读书,到现在已经阅读中外名著200多本了。如果成绩上不去,我们也不会支持她写小说。不过,上高二了,今后不能再写了,等考上大学再写。

听了他父亲的话,我才进一步明白,宋芊钰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原来有一位开明的爸爸(他爸爸是天津教育报的编辑部主任,怪不得呢),还有一位贤惠的妈妈(她妈妈从养成良好习惯的生活细节,无微不至,宽严适当)。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会产生天才式的人物啊!

没想到,春节以后的二月份,宋芊钰的父亲给我打电话,说宋芊钰利用寒假时间又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锋芒》,比《彼岸》还要好。这是她心里痒痒必须要写出来的,并且说,这是高中阶段的最后一篇了。

他把小说电子稿发给我,又过了大约一个月,还没等我有空细看,宋芊钰父亲又给我电话,说百花文艺出版社看上这篇小说了,愿意出版,请我给写一篇序文字——我只好顺从美意了。

当我仔细阅读这部小说,走进宋芊钰16岁花季雨季的故事里,真的被吸引了,在一睹为快的感觉里感受到了作者一吐为快的情感。她所写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她身边同学少年的真实故事,这让人想起当年产生很大影响的《花季雨季》(作者郁秀)。宋芊钰的视角聚焦于当今少男少女的“早恋”,有着“80后”“90后”校园青春文学的影子,但又有更大的胆量。在这部书里,“早恋”问题已经不像“80后”时期那样恐慌了,已经是这个年龄阶段正常发育的必然现象。她敢于攫取高中生真实的恋爱状态,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中学生恋爱不可回避,要正视他们独立的情感世界,让他们在情感的碰撞中自省。就像作者开篇所云:“青春,从来就不是一场寻爱的旅程,也从来没有正确与错误,它的意义在于不断地犯错,又不断地改正,最终大梦初醒,明白自己希望变成怎样的大人。”

这部小说以珮玖和吴曈的关系为主线,描写了林渊、林羡鱼、蕊蕊、茹荻、路路、简知繁等少男少女的成长故事。16岁的沈珮玖,平安温存地度过了15个年华,在16岁那年,仿佛蛰伏许久的小兽,猛然间惊醒,坏笑着露出一口白牙,开始了她的叛逆和情感之旅。珮玖活得很鲜明,在青春的道路上剑拔弩张。少年吴曈出现在她的生活之中,两人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吴曈内心敏感,情绪波澜,有抑郁倾向,珮玖在与吴曈一次次接触后历经了酸甜苦辣,终于从容放手,最终两人老死不相往来。珮玖在蒸腾翻涌的17岁里忽然间明白,青春最大的遗憾在于无知,因为无知,所以做过许多虚荣与错误的事情。青春允许犯错,但错了之后一定要知道悔改。所有的他们,都在小小地疯狂之后咬紧牙关,卷在换季的风里,继续向前走去。进入青春时期的他们,狂妄造势,锋芒毕露,甚至不可理喻,但都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成长的真谛,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小说结构自然,按照恋情故事的发展脉络叙述,在描写中时时折射出“锋芒”,在人物的言行描写中透露出诸如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的反映,让人深思。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部作品是否成功,虚构的故事本身不是主要的,我认为是表现它的语言。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掌握了思想智慧。宋芊钰这部小说的最大成功就是语言表达的扎实、老练,我想这一定与她的读书积累有关。无论是通过心理、对话、行为等刻画人物描写,还是行文中情节的逻辑安排,该省略的省略,该细致的细致,该节制的节制,都表现出了作者非凡的言语才能,可谓详略得当,有条不紊,用笔流畅。特别是在描述中时时蹦出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让人突然感到了心灵的震颤。比如,第二章描写珮玖在单相思吴曈时的心理,“人与人的相处,单纯的人在初始阶段最易产生知己之感,最后却只剩下一层层的撕裂与剥离”,最后一段“带着锋芒的两个人,一个是星辰,耀眼于北边的天空;另一个是树,绿叶葱茏,深深扎根在地下……然而树与星辰,最好的距离,就是彼此遥望”,这样的诗意之语,生动鲜明,充满张力,深深地表现出了青春期男生女生个性“锋芒”的内涵,耐人寻味。这样的表达手法,这样确切的语句,在字里行间时时闪光,照耀着主题,使小说不再停留在人物故事的描述上,而是深化了故事的内涵。

作者坦然,她写这部小说,不是为了写成小说而写,是生活中一幕幕的人与事,纠缠于她的情感世界里不吐不快,她仅仅是想用文字留下这段成长的记忆,也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作者就这样写成了一部成长的小说,其成功在于“真实的力量”,“把故事留在了十六岁的夏天”。

诚然,大家在阅读小说时,会感受到她这种感情之火的自然喷发。但作为长篇小说,是文学艺术中包容量、信息量最大的文体,唯有真实是不够的。如果让提出点意见的话,我认为故事的拓展还不够。整篇故事还局限于几个十六岁人物关于恋爱的纠结上,没有家庭、学校(也就是缺少几个代表社会衬托故事的成人形象)的反映,使故事显得狭窄而单薄了。小说是反映一个时代生活的缩影,不管是写哪个阶层的人物故事,其矛盾冲突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与发展背景。

在这里,关于这部小说的评价我无意多言,我想还是留给更多的读者去评判,更希望能引起文学评论专家们的关注。而我要想说的是,文学界先后出现的“80后”“90后”标签,在市场炒作,特别是网络媒体发达的环境中,不免产生一种浮躁的误导。文学毕竟是一种寂寞的事业,是需要富有才华和责任感的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引领人们的精神价值追求。而我欣喜地看到,作为“00后”的宋芊钰,她的文学创作路子很正,并有胆量敢于突破,敢于尝试,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目前,“00后”的概念又不断被提及,并且有些如宋芊钰般的小作家们崭露头角。那些为了经济利益而哗众取宠造势的机构,眼睛紧盯着这些花季的孩子们,希望又突然冒出个新作家。诚然,明天的一切都属于新一代,文学亦如是。但作为宋芊钰,如何把握自己,在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不至于被大浪所淹没,是机遇,更是面临的挑战!

衷心希望她,在这宝贵的成长年华,既树立成为大作家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勤奋学习,于青春的风浪里磨炼锋芒,为将来写出更好的作品做好更充分准备,成为“00后”文学的优秀代表。

是为序。

2018年710日通州大运河畔


(注:宋芊钰,现为天津南开中学高三学生。自幼喜欢阅读和写作,截止目前已阅读中外名著500多本,8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作文。2013年3月,第一部小说《最后一只寒冰兔》出版,3个月内再版4次;被评为第十二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第十届“文心雕龙杯”全国十佳校园小作家;2018年9月,她创作完成长篇小说《锋芒》,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亲自为其作序,称其为“成长的小说”,成功在于“真实的力量”。该小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到中学生的喜爱,得到文艺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