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投稿
  • 首页
  • 机构概览
  • 新闻资讯
  • 理论研究
  • 名家专栏
  • 新作评论
  • 世界文坛
  • 作家在线
  • 佳作欣赏
理论研究
  • 前沿视界
  • 理论争鸣
  • 作家评论
  • 综合评论
  • 文化时评
於可训教授访谈录

於可训:人们总喜欢说,创作和评论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但又希望评论指导创作,促进创作的发展。从常识的角度讲,鸟之双翼和车之两轮,都不是谁引导谁、谁驱动谁,而是一齐动作的。所以,西方有学者说文学评论也是一种创作,是和文学创作并行不悖的一种创作。作家以社会生活为对象进行文学创作,评论家以作家作品为对象进行创作。评论家也要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识见和阅历,这一点和作家的创作有共同之处,因为这两种创作都源于社会生活,都要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王士强:开阔而坚韧的诗意营造

70后诗人李林芳的诗集《听螺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显出了她诗歌创作的一些重要变化,简而言之,她的写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中年特征”。从年龄看,已届“不惑”、近于“知天命”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年,此时的人们已经历了人生的诸多风雨和酸甜苦辣,对于人生有了更为深入和客观的理解,这一时期他们或许已不那么乐观、自信、富有激情,但却多了宽阔、从容,更为丰富,更具内涵。李林芳的近作正是如此,它表达了中年的艰难、困惑、忧伤,也体现着中年的开阔、坚韧、睿智。

2020-10-09 10:24:25
包学菊:80后作家在开启新的文学格局——理解“新东北作家群”的一个角度

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东北青年作家,最初是在一些文学赛事、网络平台上显露锋芒。随后,经由《收获》《作家》《小说月报》等纯文学刊物的肯定,逐渐以“新东北作家群”的姿态为人熟知。当他们集中化的叙事主题与美学风格不断被标记出来,读者特别是文学批评家对这一青年作家群体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期待。在他们笔下,有人看到“东北”,有人读出“先锋”,而很多与作家同时代的人,则欣喜于遇见了小说里的“父辈”,寻找到了再次理解那一代人的路径。

2020-07-22 10:02:24
叶延滨:敬畏诗的圣洁

叶延滨是诗坛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他40年前以反映知青生活的代表作《干妈》登上诗坛,作品两次获中国新诗奖,很多诗文被译介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诗歌界公认的“常青树”。他先后主政中国新诗南北两大刊物《星星》《诗刊》达26年,后来又担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被诗友称为中国诗坛的“大管家”。 诗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生活、学习与创作?诗人如何回应现实生活的呼唤,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带着这些讨教课题,应《中国青年作家报》之约,笔者对叶延滨进行了专访。

2020-04-28 09:45:14
曹文轩:水洗的文字——纪念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

曹文轩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小说中,汪曾祺代表着“轻徐、舒缓、婉转”的那一端,和当时深沉冷峻的诸多作品不同,他追求淡泊的情感。这使得汪曾祺的小说中虽不见振聋发聩的力量,但却能让人“心灵深处持久地颤动”。汪曾祺的文学胜在语言,而语言的背后大概可见一个人的气质,汪曾祺语言背后透出着柔情的高贵。曹文轩说,“有汪曾祺这样一个作家,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运气。”

2020-03-12 23:41:43
宁肯:现代叙事之下的希望火种

作家宁肯最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八卷本《宁肯文集》,收录了他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迄今创作的大部分著作,其中包括小说四卷:《蒙面之城》《环形山》《天·藏》《三个三重奏》;散文两卷:《我的二十世纪》《说吧,西藏》;非虚构一卷:《中关村笔记》;以及新近编纂而成的一卷《宁肯访谈录》。既称文集,自然也就有遗漏的部分,如长篇小说《沉默之门》未被纳入便殊为可惜。此外,中短篇小说集《词与物》与《维格拉姆》亦不在其列。不过,相较文集首次完整呈现了宁肯的创作轨迹,这些或者又都是小疵。

2019-11-08 16:43:41
王宏任:孙犁的作品是个谜

孙犁的作品是个谜。他没写叱咤风云的人物,没写惊心动魄的事件。他的作品像荷花幽放于池塘,初无惊人动世之意,可是,时间的风雨使“牡丹”“芍药”消香殒色,而这朵艺坛上的荷花,不但不凋不谢,而且“清香益远”,色味常新、光华耀眼。文坛纷纷道孙犁,他的奥妙在哪里?

2019-10-21 09:52:12
张清华:归去来,或从故乡的方向看——读莫言新作的旧角度

2019-06-01 14:19:47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2019-05-31 15:57:34
路遥的理想主义与浪漫情怀——白烨与张柠对谈《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第一卷于1986年发表,三卷写完一起出版的时间是1988年。今年是《平凡的世界》出版第30周年。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描写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与改革开放初期整个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变化。路遥所描写的人物群像中有最基层最微小的农民,有基层管理者,有从农民成长为创业者、改革先锋,也有带着对未来憧憬的年轻人,还有经历了十年浩劫,还没有完全对新的社会形势有所感悟和适应的老一辈。 值该书出版30周年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十月文学院组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教授白烨与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委张柠

2019-05-29 17:32:31
  • 1
  • 首页
  • 机构概览
  • 新闻资讯
  • 理论研究
  • 名家专栏
  • 新作评论
  • 世界文坛
  • 作家在线
  • 佳作欣赏
京ICP备1402146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892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