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投稿
  • 首页
  • 机构概览
  • 新闻资讯
  • 理论研究
  • 名家专栏
  • 新作评论
  • 世界文坛
  • 作家在线
  • 佳作欣赏
作家在线
  • 作家在线
  • 创作谈论
  • 作家访谈
  • 新作推介
洪子诚谈枕边书

除了一些教学、研究需要不断参考的书之外,也几乎没有“一读再读”的书。这肯定是缺陷。

2021-09-14 09:52:51
东西:阅读犹如呼吸

童年最喜欢的书是大自然,当时在乡下,根本没课外书读,整天浸泡在大自然里,与牛与树与狗与月亮星星为伴。童年没有偶像,如果硬找,那就是班里打架最狠的那位,因为如果自己能打就没人敢欺负你。当时对前途一片迷茫,能健康地活下来是首要任务,能不能上学都无关紧要。

2021-08-23 08:54:55
“低后手,放平心,与老百姓在一起” ——访作家莫言

其实在写作之初,我并没有明确的故乡意识。我的第一部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在《莲池》杂志1981年第5期,这个小说写的是海岛上的故事。当时我觉得故乡没什么可写的,喜欢猎奇、探险,想写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写这个小说时,海岛生活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只能借助工具书了解一些海岛知识。

2021-07-21 09:33:00
王火:被光照亮,自己也要成为火炬

2014年,作家王火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手稿、信札、字画、著作等4000多件珍贵文献资料,决定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他所剩不多的物品里,有一块铭牌他十分看重:那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时,由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给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作家的,上面镌刻有8个大字:“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王火在《战争和人》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卷首写下过这样一句话:“有时候,一个人或一家人的一生,可以清楚而有力地说明一个时代。”事实证明,他的抗战经历与革命生涯就恰恰是这个时代最宝贵、永不过时的精神财富

2021-06-04 17:15:36
周晓枫:以“幻兽之吻” 谱写动物写作的独特文本

对于周晓枫,有一个很显著的标记就是动物写作。继《巨鲸歌唱》《有如候鸟》之后,周晓枫2021年5月又拿出新的散文作品《幻兽之吻》(中信出版社)。在这部作品中,周晓枫写自己对流浪猫的眷眷之心(《野猫记》),写与自己养的宠物土拨鼠生离死别的黯然神伤(《男左女右》)。

2021-06-04 14:45:12
於可训教授访谈录

於可训:人们总喜欢说,创作和评论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但又希望评论指导创作,促进创作的发展。从常识的角度讲,鸟之双翼和车之两轮,都不是谁引导谁、谁驱动谁,而是一齐动作的。所以,西方有学者说文学评论也是一种创作,是和文学创作并行不悖的一种创作。作家以社会生活为对象进行文学创作,评论家以作家作品为对象进行创作。评论家也要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识见和阅历,这一点和作家的创作有共同之处,因为这两种创作都源于社会生活,都要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2021-01-20 20:37:38
大作家童年读什么书

王 蒙:童年阅读使我热爱文字。如果我的记忆不错的话,在小学二年级时候,教师给我们讲过《爱的教育》中“六千里寻母的故事”,我从教师手中找到了这本书,半懂不懂地阅读了其中一些故事,很感动。 小学三年级,我读了叶圣陶的《稻草人》与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这两本童话书有一种共同的调子,表达社会的不公与善良的无奈。我初次感觉到了语言的力量,故事的力量,我相信这样的力量是太神奇了。

2020-11-27 14:44:16
谢冕谈枕边书

谢冕:我把阅读的书大体分为三类:架上书、案头书和枕边书。其间经常“亲密接触”的是后两种。我的案头书不少,“书似青山常乱叠”,但乱中有序。首先是一些必备的工具书,经常翻用的有《新华字典》《汉语成语小词典》《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英汉词典》以及《辞海》的相关分册等。当然也有如《四书章句集注》等,也常置于手边最易翻到的地方。此即我所谓的案头书,是我从事文字工作的最得力的助手。 枕边书就不同了,严肃的阅读此刻不宜,因为是入睡前的“预备”。读小说劳神,诗太雅,有时牵肠挂肚,还费解。劳碌竟日,此时最好是一些可以让

2020-04-26 10:48:20
格非:借助文学重建日常生活

对学院派作家格非的专访是一个“烧脑”的过程,他语速很快,涉猎极广,并且密集地输出各种文学哲学理论。然而这也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他分享了他在生活中、在文艺作品中体验到的惊喜和美好:中秋节在院子里赏月的静谧、看成濑巳喜男影片的感动、一夜之间看到大雪漫天时的神圣感……

2019-11-12 10:38:20
严歌苓:我有敏感的内心和同情的耳朵

作为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小说家之一,严歌苓有着堪称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从文工团的舞者到战地记者,从旅美作家到美国外交官夫人,再到国内最具市场潜力的作家和“华裔第一女编剧”,她将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一个女人的史诗”。近日,严歌苓来到南京,做客由新华日报和德基美术馆合作推出的“公共美学计划”。谈写作、谈家庭,也谈人生、谈生活,严歌苓思路清晰、言之有物,让在场的观众感知到她优雅柔婉外表下包裹着的一颗自律、坚韧且丰盈的内心。

  • «
  • 1
  • 2
  • 3
  • »
  • 首页
  • 机构概览
  • 新闻资讯
  • 理论研究
  • 名家专栏
  • 新作评论
  • 世界文坛
  • 作家在线
  • 佳作欣赏
京ICP备1900336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892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