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新闻资讯 >
  3. 课题研究

天津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发布日期:2021-12-14

一、研究意义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终身发展的必要因素和关键能力。教育的一体化、专业化,如何培养新时代的中学生,关键要素取决于教师核心的素养,新时期教师的立德树人任务不容小觑。当下,教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文学素养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更是毋庸置疑,课堂是教学的阵地,那么指挥棒就到了教师手中。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课堂、达到生生互动、生态的、和谐的课堂,成为亟需解决的命题,故提高教师文学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研究意义深远。

(一)多维度的解读文本,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

经调查,还有很多语文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一味的机械解读文本,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割裂。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合二为一的,缺一不可的,割裂其一都将会影响其对文本的理解,但现阶段的教学还是倾向于工具性的使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论述到,语言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加强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多维度的解读文本是重中之重。文章不只是生硬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情有感有血肉,其文学性、人文性需要深层次挖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深层情感,知人论世,以情促情,发生共鸣,大大提高对文章的深层解读能力。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个性化研究教材内容

当前语文教师还是过度依赖教学参考和各类资料,可以说,一有问题就找“教参”。教参确实帮助了教师解决难题,比如:重难点的设置、文章的中心、层次结构、情感感悟等教参上应有尽有。但长期的使用,禁锢了老师的手脚,感觉似“戴着镣铐跳舞”,一味的让教参牵着鼻子走,没有创造性的思考,更无个性化的研究,那么学生也只能是生硬的灌输,达不到生生互动。提高教师文学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教师素养提升,大大加强了创造性、个性化的研究教材,开发、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教材是教学的工具,学生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双基的内容,而是对教材深层领悟和逐层升华达到内化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对教材的感知、使用和发挥,取决于创造性、个性化的研究教材内容,可见,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对创造性、个性化使用教材有重要的作用。

(三)丰富课堂内容,延展教材外知识

经调查,学生喜欢知识信息大、课外知识多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的业务水平要不断提升。延展教材外知识,首先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升华教材,且可以让学生拓展视野。叶圣陶老先生曾把教材定义为例子,那么教师就要在用好例子的同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科知识。延展教材外知识,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就得有质的提高,优秀教师的核心素养,可给予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影响,还有文学、艺术、道德、人格等多方面的陶冶和熏染。以教材为例子,丰富课堂内容,学生知识层面扩充,在课堂上丰满羽翼,体味生活,学会生活,培养三观,学会做人,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思想。这样,既服务于课堂,又提高了语文课堂的质量。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文化品位、对文学的感知能力乃至于文学创作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提高教师文学、审美、鉴赏等综合能力

当今社会对人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审美、鉴赏成为现代人应具有的素养。而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就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不仅使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而且也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审美情趣和语文核心素养。高品位的审美修养其实质是高尚审美人格的建构,各项素养的提升,意味着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和谐统一,也意味着自我奉献的无限愉悦感,意味着热爱生命、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的体现。不仅教师能获得好的审美体验,还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核心素养也是一堂优质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二、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向语文教师提供一整套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有效措施,帮助教师在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促进文学课堂建设,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底蕴深厚、文学性强、以人为本的高效课堂。

在具体的研究和讨论过程中,本课题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主要采取文献法、调研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同课异构”等实践活动,总结归纳提升教师文学修养、语文核心素养并运用到课堂实践的方法。同时以此指导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等教育模块,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1.文献分析法

查阅研究相关专著、论文等文献资料,梳理教师文学素养及语文核心素养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修订。搜集、鉴别、整理相关资料,研究团队自身学习,理论知识结合教学经验,以探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状况,并从中引出自己观点,合作探究系统高效的素养提升方案及教学方案。

2.调研访谈法

采取调研访谈的形式,采访学者,教授,国内知名度高、自身文学素养深厚、文学教学效果显著的一线教学名师,访谈内容以标准化访问和非标准化访问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综合采用直接访问、间接访问方式,做到访谈范围宽广,访谈内容丰富,总结共性的同时不忽略个性。

3.问卷调查法

紧密围绕如何提升教师“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并应用于课堂实践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相较于调研访谈将适度扩大受访对象,采用送发纸质问卷及网络电子版问卷相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广泛调研研究机构教授学者、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回收后利用SPSS软件细致分析,得出调研结论。

4.个案研究法

选定课题组某位科任老师,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课题内容的实践。围绕课题确定的内容进行观察和研究,收集材料,根据对个案的追踪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更好地为课题提供可行性指导,通过反馈对比,组织同课异构等实践活动,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归纳合理化方案。

5.教育实验法

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指导相关的教育因素及教育条件,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从何印证课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现阶段教师文学修养情况,通过对现阶段教师文学修养现状的排摸调查,了解教师文学修养的大致情况,认清其所面临的问题,在可能的范围内提出针对性措施对其加以改善。使更多的语文教师能够重视自身文学修养的提高,并将其成果运用于教学和日常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巩固师生双方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掌握和运用。为今后语文课堂的丰富、学生语文成绩和核心素养的提高、新的教学模式的开拓提供建设性意见。

四、研究队伍

王蕊:课题负责人

1.确定《教师文学修养与专业成长研究》课题并建立研究队伍。

2.组织召开课题研讨会并布置任务所属。

3.掌握课题研究方向、推进课题研究进度、把关课题研究质量、规范课题研究管理。

郭凤爱:课题参与人

擅长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在阅读与写作中搭建起有效桥梁,在作文升格教学方面取得较大成果。负责结题报告创新点、课题研究组织工作和最终统筹工作。

张鹏昊:课题参与人

在中考作文教学和中考专项复习中成果具有丰富经验,文学素养丰厚。负责研究意义、方法和结题鉴定书等工作。

王颖:课题参与人

善用教师示范品析和学生自主诵读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明情悟境。负责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结题报告总汇等工作。

杨婉卿:课题参与人

善将学习任务群和课堂学习任务结合,营造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模式。负责研究队伍、研究成果和成员成果汇总等工作。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文学修养现状调查

本课题对现阶段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情况进行了调查。目前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普遍偏低,表现如下:

第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死扣文本的现象,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割裂,进行琐碎的字、词、句的操练,过分注重语言知识。

第二,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创造性思维,不能高效使用教材,不能摆脱教参和各类备课资料的辅助,仍是僵化地进行阅读理解式的教学,使得“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三,教师自身能够延展到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明显不足,课文外的知识很难加以补充,使课堂内容单调乏味。

第四,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低下,阅读量较小,丧失教学生活的情趣及创造力,进而使得教学过程苍白无味。

2、教师文学修养现状成因探究

基于教师文学素养普遍偏低的情况,本课题对造成此种现状的成因进行了探究。长期以来,学校语文教学的目标以考试为导向,存在重知识轻人文,重应试轻素养的现象。

对于教师自身来说,首先,教师自身文学积累不够深厚。多数教师阅读的是教学参考书、教育教学杂志,对文学经典及人文著作阅读较少,导致自身文学积累较少。其次,知识结构有待提升。很多教师只是将新课标学习停留在口头,片面理解课程改革,受到考核评价制度的影响,过于重视考试分数。因此,教师们往往将自己学习的重点也放在了语言知识、考试技巧上,从而忽视了文学鉴赏,长此以往,导致自身知识结构单一。最后,主动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现如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期待越来越高,教师在学校除了承担教学任务,还有一些评比、总结活动,教师的业余生活被繁重的教育工作占用,一旦有休息日,教师往往选择以更休闲娱乐的方式放松来纾解压力和疲惫。

3、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核心素养之关联

本课题涉及到的两个关键词,一为教师文学修养,二为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有必要探讨这二者之间的关联。教师文学修养的内涵包括教师的对文学经典的掌握与运用、对文学的日常积累与学习,以及教师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与文学创作能力。语文核心素养则包含语文应用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可以看出,教师文学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教师需要在文学知识、文学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等多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样才能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从审美、文化等更深远的角度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而不仅仅停留在只关注课本中的语言知识。教师对文学经典理解越深、视野越广,对于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就越有效,就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4、提升教师文学修养可行性途径调查及措施探讨

为了解决问题,本课题对提升教师文学修养的可行性途径进行了调查研究。依据调查,主要有两方面措施:

第一,教研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相关部门可以完善教研平台,通过与文学理解与鉴赏相关培训与活动,加强语文教师的阅读、鉴赏、写作等方面的兴趣与能力培养,教师则可以依托教研平台,充分利用教研的机会与他人就文学经典进行交流、探讨。

第二,教师自身要认识到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要广泛阅读,加强文学学习,强化知识体系,改变单一的知识结构。

5、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趋向人文化、文学性

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需要由原来的单一的传授知识趋向人文化和文学性。学校及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同课异构”“示范课”“微课堂”等活动,通过评优活动,激发教师们的实践积极性,在实践中摸索适合的教学方法,最后再将可行之法广泛运用到课堂中去。

6、课堂之外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途径

    本课题不仅关注课堂之内的核心素养的提升,还探索了课堂之外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途经。社团活动是学生在校时广泛参与的活动之一,学校可以组建与文学有关的社团,积极筹备策划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学习兴趣,助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此外,学校的校本课程往往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富有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开设与文学相关的校本课程,一方面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另一方面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提升核心素养。

六、研究成果

(一)提升:阅读主体自觉,文学鉴赏素养

课题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受制于教师身份和教学参考,自己已经逐渐丧失了阅读者身份,这就使得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过程,已然成为了解读和印证教参的过程。长此以往,对审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逐渐钝化。丧失了真情实感的教师们,又怎能激荡学生的心灵世界呢?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老师们逐渐意识到,文学阅读和教育是读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互动共生的动态过程,阅读主体意识在广大教师群体中愈加强烈,老师们逐渐将阅读和写作视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具体表现如下:

1.重拾热爱,保持钟情

语文老师大多出身中文专业,他们原本对文学有着天然的热情,只是在固定化的鉴赏模式和琐碎化的具体事务中,有的教师所怀抱的这份痴情逐渐消退。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老师们在独立阅读、共享心得中,逐渐找回对文学的热情,强化着对文学的感受力。

2.积极评论,尝试创作

在心得共享的过程中,语文老师们在阅读实感和教学参考的异同点中找到了理解新奇点和创作突破口。老师们逐渐意识到,作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消遣性的文学阅读,还可以通过写文学评论等方式,以文学阅读为起点,走上研究的过程。由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在阅读鉴赏中驾轻就熟,渐渐走出照本宣科、亦步亦趋的窘境。从文字到生活,从输入到输出,部分老师们心中的创作欲望被重新唤起,从短小的文学评论,到真正的诗歌、散文、小说等。老师们纷纷表示,亲身实践过后,指导学生写作时,既可以有客观的写作理论,又不乏亲身体会和真实案例,学生和教师自身,都收获颇丰。

(二)更新:文本解读理念,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在语文课堂所获得的,既要有对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把握,又要有思维品质的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化底蕴的积累等。而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也不仅仅是客观封闭的作家思想意志的物化形式,而是蕴含着未定性与意义空白的吁求,是读者阅读的召唤结构,富有当代性。

开展课题研讨的过程中,老师们不仅仅着眼于对文本感性的解读,也逐渐把对作者、对文本、对时代、对读者的探究作为备课的主体内容。为让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时代同步,从而更高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鲜活生动的对话,老师们开始尝试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引入课堂。如此,课堂上对文学的鉴赏,便有了丰厚的知识基础。

文艺理论指引下的课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鉴赏力和分析力,但为遵从文本理解多样化的原则,突破传统课堂中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老师们将学习任务群落到课堂实处。老师们带领学生,以选文为基本,以文学理论为参考,开展了小组研讨式、理性思辨式和多样情景式的专题阅读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们以丰厚的理论知识和多元的课堂模式,切实引领学生实现感性与理性、文学与生活的融合。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核心素养潜能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语文的外延便是生活的外延。如若语文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文学修养,那么他能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的,便可实现上天文下地理,无所不包,这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回应学生的求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谓是大有裨益。

课题研讨的过程中,老师们以课题研究为驱动,尝试突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外的探索、跨越和碰撞,力求实现与语文教学相关知识的融合。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既要实现语言的培养和思维的提升,亦要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中,收获成长,获得发展。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个人魅力,在日益丰厚的知识底蕴中培植的文化自信,逐渐化作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唤醒着学生的文学热爱,滋养着学生的文学心灵。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孔雀东南飞》的课堂上,有学生向老师提问:“为什么要选择孔雀,而不是其他象征美好的动物?”老师回答道:“因为孔雀的头上有一块白色,象征着白头偕老。”学生恍然大悟,课堂结束,大家意犹未尽。如此提问和回答,成为了课堂的点睛之笔,也成为了点亮学生思想的契机。还有一堂古诗文鉴赏课,老师首先以诵读展示和古琴伴奏带领学生走进诗词的世界,学生们油然产生了喜悦向往之情。接下来的课堂,学生们热情高涨,主动在诗景、诗境、诗情中涤荡心灵、升华情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深耕文学、关注环境、热爱生活中,培养自身对文学感知力,对人学的理解力,对教育的创新力。我们深知,语文教师文学修养的塑造是一件值得所有语文教师倾注毕生心血完成的使命。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老师们将更多的思考、精力和情感投入到日常教学中,在科学的思想指导和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老师们重新感受到了文学教育中鲜活的质感。在正确方向上舌耕笔耘的老师们,会以更充沛的热情和更扎实的学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带动一个国家国民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七、研究创新点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新课标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旨在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活动,促进学生四个方面能力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要求,更好地在语文课堂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上下功夫。与以往语文教学研究更多地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关照相比,本课题将视角从课堂转向教师自身,聚焦于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课题通过对教师文学修养现状的调查,了解到目前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死扣文本,讲课依赖教参、对教材缺乏创造性使用,课堂知识拓展不足,阅读量小、写作能力低等问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普遍低下。探析其原因主要包括教师自身文学积累不够深厚,知识结构有待提升,主动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几个方面。而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师的情感世界的丰富与否,关系到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与理解,关系到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落实核心素养具有紧密的联系。基于此,我们对提升教师文学修养可行性途径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教师提升文学修养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依托教研平台,加强语文教师的阅读、鉴赏、写作等方面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教研的机会组织交流、探讨活动;教师自身要广泛阅读,加强文学学习,强化知识体系。这两方面的措施,目的就是使语文教师真正成为活泉之水,在此基础上,进而指向课堂教学方法人文化、文学性的探索。通过反馈评比,组织“同课异构”“示范课”“微课堂”等活动,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归纳合理化方案,最后总结归纳提升教师文学修养、语文核心素养并运用到课堂实践的具体可行的方法。由此语文教学形成由教师提升文学修养到课堂落实核心素养最后到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序列化过程。本课题的落脚点还不仅于此,课题不仅关注课堂之内的核心素养的提升,还探索了课堂之外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途经,通过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等教育板块,进一步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提升核心素养。

本课题在提升教师文学修养与专业成长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是语文教学中永恒的课题。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还会继续深入研究,反复论证探究师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方法,将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

天津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