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作家在线 >
  3. 作家在线

梁晓声:以平常心写平凡人

来源:光明日报 | 郝泽华 发布日期:2022-06-02

梁晓声 谢俊彦摄/光明图片

73岁的他,刚刚出版了两本新作——散文集《小人物走过大时代》和长篇小说《中文桃李》。如今,他写作不必再装深刻,不再刻意选择某个题材或某类人物进行写作。他认为,文学一定要以寻常心来看待,用文字用故事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让读者看完后能记住一些道理,这就够了。

“皮皮,皮皮,我们开会啦。”老人披上一件衣服,走到书桌前,轻轻唤着一只活泼的卷毛犬。

春末的北京,日光渐长,北京西二旗附近的一个寻常小区,柳色青青,春花烂漫。作家梁晓声就住在这里。这处住所,曾在梁晓声的散文《兄长》中被提及,是他多年前为患精神疾病的哥哥购置的。这个春天,《兄长》被收录进梁晓声的散文集《小人物走过大时代》,还是集子的首篇。

梁晓声写作的房间向阳,书桌不大,上面摆着几叠纸、四五盒铅笔和一包香烟。书桌旁有一张古朴的藤椅,那是梁晓声的爱犬“皮皮”陪伴主人的专属位置。书桌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半米高的托尔斯泰画像。

“作家是一种情怀职业,托尔斯泰为所有人写作,我愿意跟随在他的后面。”梁晓声端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画像。

与新中国同龄的梁晓声,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工人家庭。十几岁时,梁晓声阅读了大量俄国文学作品,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作家的作品在他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记。高中毕业后,梁晓声在北大荒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这段经历成为其日后创作的重要源泉。1977年,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之余完全沉浸在读书与写作的世界中。后来,他凭借《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年轮》等一系列作品,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

2010年,耳顺之年的梁晓声开始了长篇小说《人世间》的创作。抱着“好好写一部作品,向文学致敬”的朴素心愿,梁晓声每日坚持在书案前写作10小时左右。其间,日益加重的颈椎病不断纠缠着长期伏案工作的他。写到下部时,梁晓声确诊胃癌,为保证创作顺利进行,他选择保守治疗。2019年,70岁的梁晓声凭借该作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今年,这部115万字的作品经改编登上电视荧屏,引发追剧热潮。

这个春天,梁晓声特别忙,除了配合电视剧《人世间》的宣传,还相继出版了两本新作——散文集《小人物走过大时代》和长篇小说《中文桃李》。这棵“中国文坛常青树”,仍在开枝散叶、结出新的果实。

对于写作,梁晓声始终怀有一种理念,即“自我”并非永远挖不到底的一口深井。“作为作家,如果写作已经与其人生发生了密切、长久的关系,那么他的目光就应该更多地关注他者,他的笔一定要更多地写他者的人生和命运。”正因如此,梁晓声在创作中塑造了大量“他者”形象。从兄长到知青好友,从邻里发小到市井百姓……在梁晓声众多对他者的描摹中,时常可见“小人物”的身影。在散文集《小人物走过大时代》的后记中,梁晓声写道:“我之散文,自然也有不少写自己情感、情愫、情怀、情调和情绪的篇章,但更多却是写他者的——那些平凡却又引起我关注的他者。”

回收废品的小贩、买股票亏了钱的村妇、加班累病的年轻人……当被问及为何会如此关注这些平凡的他者时,梁晓声坦言,他对这些人的记录,近乎一种本能。“有时只是在路边见到,我就写下他们的故事。”同时,梁晓声也愿意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朋友们多签几本书,帮老人多背一斤茶叶,类似的事情在梁晓声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

“我的写作不必再装深刻。”如今,梁晓声不再刻意选择某个题材或某类人物进行写作。他认为与电影、音乐不同,文学本身不是一件关于技巧的事情。“文学一定要以寻常心来看待。”在梁晓声看来,文学创作好比包子铺里的面点师日复一日地做着包子,只为让顾客吃饱,又像是司机勤勤恳恳地接单、开车,大家都是在做好自己的工作。“用文字用故事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让读者看完后能记住一些道理,这就够了。”

在电视剧《人世间》中,梁晓声客串一位法官。宣读判决书时,布景、灯光、道具皆融为真实情景,他看着剧中的周秉昆,想起其原型人物——自己过世的弟弟,不禁红了眼眶。在其长篇小说《中文桃李》中,也出现了“梁晓声”的身影。书中,梁晓声以自己在大学执教过程中与学生们的接触和见闻为基础,讲述了80后中文系大学生成长中的彷徨与坚守。在小说接近结尾处,梁晓声为“作家梁晓声”准备了一场签售会,并借小说主人公李晓东之口评价讲座为“老生常谈,太脱离现实,作家不解愁滋味”。

而现实中的梁晓声,仍在不断了解和记录青年人的所思所想,向大量文学青年伸出温暖有力之手。在北京语言大学执教时,梁晓声喜欢带着学生们阅读作品,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文学的力量。他与自己的研究生有一个名叫“梁师亦友”的微信群,每年还会与毕业的学生们聚会、聊天。4月,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颁奖,梁晓声向获奖作者赠送了签名版长篇小说《人世间》。“年轻的感觉真好,年轻人写的文学永远是具有最大可读性的文学!”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梁晓声感叹道。

“在通常年代,文学的底色应该是人间的四月天。”谈及自己的文学观,梁晓声用林徽因的诗概括:“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文学的园林中,“一树一树的花”有先烈们的红色文学,也有鲁迅的投枪匕首,有刺玫,也有巨大的仙人掌,花开种种,皆为景观。

采访中途,梁晓声的一位毕业生带着厚厚一摞书前来拜访,梁晓声便熟练地一本本签了起来。爱犬皮皮伏在一旁的藤椅上,黑亮的双眸凝注着主人忙碌的笔尖。窗外,春光和暖,繁花正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