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理论研究 >
  3. 理论争鸣

段崇轩:微信世界中的文学评论

发布日期:2019-06-10

来源:文艺报 | 段崇轩

微信评论的兴起,向评论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评论家走出书斋,突破文学圈子、江湖的困扰,关注和研究社会、人生、文学中的重要及焦点问题,使文学评论与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共振共鸣,用文学评论的思想力量和审美经验,推动社会、文学的变革和前行。只有这样的微信评论,才能融入社会和读者中。

文学评论搭乘网络、微信“快车”,终于从“深闺”走向“广场”,融入广阔社会和广大读者,充分彰显了文学评论的力量和魅力。我们已经有了一种看去新颖别致的“微信评论”。但当下的微信评论,还只是纸质版评论向电子版评论的“乔装打扮”而已,我们还需要探索、锻造一种短小、丰沛、深刻而又雅俗共赏的微信评论。

微信真是一个无所不能、神奇莫测、无边无际的虚拟世界。任何事、物、人,一旦投入,就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遭遇和变化。文学评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走进了微信世界,在不经意间郁郁葱葱地生长起来,成为微信世界、文学领地的一方“小镇”。可以说,我们已经有了一种新颖别致而影响深广的“微信评论”,它鲜活地展现了当下文学评论的发展与实绩,促使文学评论走向了更广大的社会现实与普通民众。尽管它的发展还有自身局限和问题,但它的态势是进取的,前景是广阔的。

文学与网络、与微信的“结缘”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曾风行过“文学终结论”,但文学并未终结,反而更加活跃、繁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学搭上了网络、微信的“快车”。其实,中国文学在80年代形成了一个蓬勃的高峰期,到90年代就进入了一个下滑期、庸常期。而网络和微信放大了它的形象和声音,拓展了它的潜力和意义。文学走向一个“泛文学”时代,文学的内容、形式、意境、审美等,在大众文学、网络文学和微信中,四处蔓延并“生根开花”。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之后,网络兴起,作协、报纸、刊物、出版社等文学机构纷纷创办了网站,打开了文学的大门。民间群落和作家个体有的也建起了网站,开拓出新的文学空间。特别是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学门类:网络文学,其影响从国内扩张到海外。2011年一种新的通信工具和平台兴起,即腾讯公司的微信,它像精灵一样游弋在浩荡的网络空间,像信使一样串通了家家户户。微信的历史只有八年时间,它的用户已达到十亿。它基本上兼容了网络上的文学网站。文学网站的旗下,同时办有公众号,二者水乳交融。公众号小巧、灵动、快捷,更受作家和读者青睐。每个有智能手机的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微信号,成为整个网络、微信中的一个节点,与有形和无形的世界相连相通。文学评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入了微信的海洋。绝大部分报纸、刊物都创建了自己的公众号,譬如《文艺报》《文学报》《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当代文坛》《文学自由谈》等等,它们推出文学信息、发布报刊目录,择优推送重要的、优秀的评论文章。微信版文章图文并茂、版式雅致,比纸质版读起来感觉爽快。无形中,逐渐围绕着这些文学公众号,聚集了庞大的评论家、作家、读者群。而每个人的朋友圈,又为传播、交流微信评论,创造了难以设想的路径和空间。微信世界是虚拟的,但它与现实文坛紧密对接。微信评论不仅构成了一方天地,同时又激发和推进着现实的文学评论的发展、变革。

文学评论的可读性问题,比之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等文体,要复杂许多。后者读者越多,越有艺术价值。而文学评论由于其专业性质,不能过分强调可读性,由此也形成了文学评论无读者的普遍现象。我从事文学评论写作数十年,坦率说,过去是不多考虑读者的。深知文章一旦发表在报纸刊物上,就“养在深闺人未识”了。其实过去的文学评论只有两种读者:一种是报刊订阅者,这个数字极有限;另一种是专业读者,社科文献的专门网站如中国知网收录了全国报刊的评论文章,研究生、评论家如果需要可从网站下载,但却是需要付费的,这个数字就更其少。真正吸引我关注读者对象的,是微信评论推送后读者的点击现象。近年来,我的多篇文章在报刊发表后,报刊公众号编成微信版及时推送。我注意到,有些文章点击量很少,有些则很多,有些还有留言。我转发在朋友圈,朋友圈又转发在他的朋友圈。一篇文章在广袤的微信世界中漫游,各种各样的读者都有可能不期而遇。在评论文章的文学读者和专业读者之外,又平添了第三种——普通读者。我把自己的评论文章在中国知网的下载与微信平台上的点击,作了对比,觉得很有意思。如《文学标准与当下创作的“落差”》(《文学报》2019年1月31日),下载13,点击2706;《感受刘慈欣》(《中华读书报》2019年2月13日),知网未收录,点击4813;《现实主义:少了什么、多了什么?》(《南方文坛》2018年第3期),下载284,点击853。一篇文章能有二千到四千多个读者,尽管点击并不等于阅读,这不能不叫人高兴、振奋!特别是《文学自由谈》2019年第2期发表的《文坛不是“江湖”》,知网上下载只有11,而微信点击量在半月内达到3768。有众多作家、评论家、读者或赞成、或商榷、或批评,让我深深感受到微信平台的巨大力量、微信评论的光明前景。评论并非没有读者,只是缺乏便捷的渠道和平台。而微信把文学评论从“深宫”中解救出来,让它“一朝走在万人前”,显示出文学评论应有的价值和魅力。

随手搜索一下那些实力派评论家,文章的发表与阅读情况,我们会发现:越是优秀的评论家,他的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也会越多。这里仍以中国知网和报刊公众号为依据:如陈思和,《〈天香〉与上海书写》(《当代文坛》2018年第5期),下载277,点击678;《试论贾平凹〈山本〉的民间性、传统性和现代性》(《小说评论》2018年第4期),下载609,点击838,人民文学出版社公众号点击3631;舒晋瑜访谈陈思和:《学术是我安身立命之本》(《中华读书报》2018年10月17日),下载29,点击2927。陈思和秉承了“五四”启蒙思想,文章具有纯正的学术性。如丁帆,《〈白鹿原〉评论的自我批判与修正》(《文艺争鸣》2018年第1期),下载690,点击1553;《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百年流变》(《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第1期),下载1099,点击785;《我的自白:文学评论最难的是什么》(《文学报》2019年2月28日),知网未收录,点击5380。丁帆以现代思想考察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演变史,抓住了中国百年文学的主动脉。如李建军,《有助于善,方成其美——论托尔斯泰的艺术理念与文学批评》(上、下)(《扬子江评论》2018年5、6期),下载共169,点击共2286;《当代作家的精神困境与思想局限——以陈忠实为例进行考察》(《当代文坛》2018第2期),下载162,点击4124。李建军潜心俄罗斯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章更具有反思性。微信公众号推送评论文章后,有时其他公众号会改编再次推出,点击量就会层层叠加。不管是下载量还是阅读量,都在不断变动、刷新中。如上所述的例子说明,一篇文学评论,在纸媒报刊发表,在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其阅读、扩散范围十分有限,只有在微信平台上,它才能面向整个社会、各种读者。阅读量从个位、十位,猛增到百位、千位。我以及身边的评论家朋友,大家的手机上关注、下载的评论公众号往往有几十个,成为文学阅读的重要资源。诚然,一篇文学评论的价值,决不能以阅读量为标尺,有些纯理论、纯考证的文章,阅读量再少也自有其价值。但对于那些有关文学思潮、现象,有关作家、作品的批评文章,应当走向社会和读者,阅读量越高越能体现其现实作用和价值,追求可读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微信作为一种现代媒体工具,既有巨大的优越性,又有潜在的局限性。微信为边缘化的文学评论文体,创造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犹如给文学评论插上了一双强劲的翅膀,使它得以飞得更高更远。它迫使文学评论走向了广阔社会和广大民众,展现了评论家和评论的独特形象和声音,推动了当下文学创作的行进和新变,提升了更多普通读者的鉴赏能力和水准。现当代文学评论走过了百年历程,还从未有过这样的历史契机。人们常常批评文学评论闭门造车、不接地气、无人问津,现在微信评论的兴起,扭转了这种局面,它的前景不可限量。但微信评论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评论文章的模式化现象。文学公众号大抵是主流体制和媒介创办的,在推出评论微信版时,自有一套规则和标准。譬如重点是正面评价文章,譬如侧重名作家和作品的评论,譬如要符合学术规范与写法等等。这就限制了一些富有反思性、批评性、创新性的评论文章,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二是评论文章的浅阅读现象。微信公众号的最大特点是:推送快、更新快。就像大海中的浪涛一样,后浪推前浪,一浪赶一浪。你刚刚看过一波文章,马上又出现新一波;当你回看前一波时,已然远去千里。尽管微信有图文收藏功能,有资料搜索功能,但毕竟不大方便。这就势必会造成浅阅读、快浏览的阅读方式。而文学评论是一种理性的、逻辑的产物,阅读它需要慢节奏、勤思考。读纸媒评论是最好的选择,浅阅读不利于读者的消化吸收,不利于文学评论作用的发挥。此外,微信评论只是把纸媒版评论变成了电子版评论,仅仅是包装的变换,实质并未改变。因此,怎样形成一种短小、丰沛、亲和,而又有思想深度和语言魅力的微信文体,我们似乎还没有自觉地去探索实践。

微信评论的兴起,向评论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评论家要走出书斋,突破文学圈子、江湖的困扰,关注和研究社会、人生、文学中的重要及焦点问题,使文学评论与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共振共鸣,用文学评论的思想力量和审美经验,推动社会、文学的变革和前行。只有这样的微信评论,才能融入社会和读者中。它要求评论家坚持批评的公正性、学术性,写出经得起历史和读者检验的作品来。若干年来,文学评论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如只表扬不批评、重名家轻无名、“秀”成绩避问题等,失去了文学评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微信将文学评论置于“光天化日”之下,接受更广大读者的检视与评价。不符合批评原则与尺度的文章,背离学术规律与良知的评论,只会受到人们的否定与批评,而恪守批评理论与标准、勇于激浊扬清、准确阐释批评对象的评论文章,必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与欢迎。文学评论在微信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文学评论在微信世界中将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