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新闻资讯 >
  3. 文坛动态

讲好党史故事 电影大有可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洪玉华  发布日期:2021-06-23

近日,在以“庆祝建党百年,讲好党史故事”为主题的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影视剧本创作研讨会上,黄亚洲、余飞、刘毅等创作出优秀党史剧目的知名编剧畅谈实战经验,探讨涉及党史、英模人物等相关剧本如何创作才能更好地表达主题、吸引观众、赢得市场,其中的不少分享对业界有着参考意义。

老老实实学史

“去年和编剧朋友一起采风到婺源,走到一处,赵宁宇老师说,这儿发生过一场什么战役。张珂老师就说,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如何。汪海林老师接话说,这场仗是谁指挥的、战况和战果如何等。我当时被他们的知识量吓到了。”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编剧宋方金分享了那次采风中的感受。

赵宁宇、张珂正是《金刚川》等一系列军事题材电影剧本的创作者。宋方金说:“这是他们能在极短时间内写出《金刚川》的底气。我来采风,采到了他们的风采。”

这个小故事印证着读史、学史对编剧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编剧黄亚洲30年前创作了《开天辟地》,建党80周年时写出了《日出东方》,目前在创作电视剧《红船》。他的感受是,创作了这么多年,越写越敬畏历史。

“不学习不知道天地之大,越学习越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宁宇以《金刚川》为例分享着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国内关于抗美援朝的史料也就3000多万字,要创作一个大片就要把这些内容都看进去,此外还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的著作,如果没有做这个工作,错误可能就会此起彼伏。“没有历史就没有历史剧。抓创作首先是抓剧本,要给编剧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把基本的史实搞透。”

除了《金刚川》,张珂还参与创作了《理想照耀中国》以及今年7月即将上映的《革命者》。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道,写这类作品,党史、军史的知识储备必须足够,这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他说:“我是一个从14岁开始就喜欢军事的军迷,我父亲是中共党史教授,所以小时候别人在看《童话大王》的时候,我就在看文史资料选集。我阅读资料时不会觉得枯燥。”张珂认为,没有积累,创作这类作品可能会很吃力。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谭仲池创作了电影《血铸忠诚》,讲述的是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事。他认为,这部作品的细节很有力量。比如,何叔衡在苏区是内务部长,一次调研中发现农民没有饭吃,还把粮食送给苏维埃政府,回去以后他就告诉警卫,从今天开始他不吃饭,只吃红薯,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他是苏维埃的“一头牛”。谭仲池说:“我们就围绕这些细节和评价刻画何叔衡。这个过程中,作为编剧,我的心是纯的。”

创作过《建国大业》《邓小平》《伟大的再现》等作品的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编剧王兴东认为,电影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他说:“在电影市场竞争中,编剧是跑第一棒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党史,创作好剧本,写出好故事,让世界通过电影,认识领导中国全面脱贫、战胜疫情的中国共产党,认识百年历史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用心用情写人

“我们写党史,重点要突出写人物。因为我是一名党员,我在写亲爱的同志们时怀有深厚的感情。”王兴东说,光学科学家蒋筑英是知识分子的典范,43岁英年早逝。为了写好蒋筑英,王兴东采访了60多人,写了20多万字的笔记,创作的时候感觉蒋筑英就在眼前。

写好共产党人,要用好用足一个情字。情从哪里来?王兴东说:“深入群众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作为编剧不深入群众,看点资料就可以写吗?要走被创作者走过的路,在他们走过的路上播撒情感种子,在创作时将其聚拢在一起才能开花结果。”

写党的干部,还要用好群众关系这把尺子。王兴东在写孔繁森、牛玉儒时都着力刻画他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他把关系看做戏剧的本质,把党员和群众关系写好了,才能写出共产党人的干部形象。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编剧余飞同样认为,要从多变的人物关系中塑造新型干群关系,用智慧和真诚让百姓信任。“当人物关系、故事发展到一定程度,观众就会信服,就不会是生硬的说教。”余飞说,主旋律电影要用动人的情感、故事、台词来承载信仰之舟。

编剧兼导演田波用了6年时间拍摄电影《柳青》。其间,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同时,约请各方面专家研讨剧本。在他看来,创作人物除了首先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其次要懂生活,真诚面对生活、深入生活。他借用柳青的话说,“写作就是写生活”。

对于人物形象塑造,《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表示,写英模人物不要概念先行,不然写出来可能就是一个模式化、套路化的人物。要尊重艺术规律,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内心世界,最后写出来的才会是一个有独特人格魅力、性格特征的英模人物。

她以全面展现抗美援朝的《跨过鸭绿江》为例分析说,这部戏对毛泽东、彭德怀内心世界的开掘做得非常到位,心理描写非常细腻。比如,彭德怀在给38军的嘉奖电上写下了“38军万岁”,“我看到这里泪流满面,这几个字比什么赞誉的话都要有力量,而且也能从这几个字中看出彭德怀的性格,这就是人物塑造。”

艺术填补空白

电影归根到底是艺术,艺术再现既需要尊重历史,也需要在历史空白中进行艺术加工、艺术创造。

余飞以《跨过鸭绿江》为例分享道,其首先严格遵照史实,对于标杆式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遵照史实创作。其次在英雄人物周边设置虚构角色,并通过家族关系等进行关联,实现家国、家族、个体3个虚实层面的有机融合。“这部剧有两个特色,一是所有的史实都有据可考,并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戏剧冲突,进行艺术化和合理性虚构。二是沿着真实人物的有限轨迹寻找关系和亮点。”

余飞介绍,研究杨根思的成长轨迹时,发现他曾作为英雄人物到北京开会,这是杨根思生平中发生过的事。剧中借此制造可以讲故事的抓手,比如,汽车兵马金虎身上的照片是替杨根思捎过去的,一路上相关人物之间一直有戏,但最后杨根思牺牲了,马金虎念叨很遗憾杨根思没有收到照片,观众心里的遗憾和杨根思牺牲的场面加起来,就完成了对人物更深层次的塑造。

因为种种原因,有些英模人物的直接历史资料并不丰富,创作起来会有很多困难。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编剧刘毅认为,当这个人物本身写起来比较困难时,可以写一些与其相关联的情节。他举例说,当年刘恒创作的《张思德》,就是通过张思德朋友们的故事来反衬他,在各种关系之间反映张思德,用这种方式把他还原成英雄。对此,余飞也谈道,英雄并不是生来就是英雄,英雄是在关键的时候会迈出关键那一步的人,把他写成真实的人以后,关键的那一刻、关键的那一步才能真正动人。

“我们必须考察历史的空白处,大胆地把史料中的空白处合理地运用在艺术创作里。”张珂结合创作感受分享道,在历史的实和虚之间,努力地写一个大格局的作品,必须记住资料里的准确内容,但同时也不能被资料所束缚。

他认为,有时作品创作的难度在于,要用今天的眼光看100年前的事情,并最终传达给观众一种认知,这需要在影视作品中创新叙事方式。比如尝试多时空的复杂叙事,让理念渗透在具体的“形”中。

动人最是关键

近年来,一些优秀的主旋律影片不仅人物故事吸引人,更是以情感打动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高小立认为,情感就是艺术的产物,主旋律作品要以情感打动观众。

影视作品都需要接受观众、市场的检验。余飞、刘毅都在分享中谈到了主旋律题材影片的商业化,他们认为,商业化说直白点就是好看,让观众愿意买票进电影院。

刘毅认为,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历程也是视角不断缩小和具象化的过程。拼演员、编剧、导演都不是商业化的最佳路径。正确的做法是回到电影的本质,从剧作、制作、类型去思考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

他认为,对于影片类型的划分不应过于狭隘。比如,《我和我的家乡》中有几个故事,它们是不同的类型,有的甚至类似夫妻之间的喜剧片。其实,很多重大历史题材影片都可以按照不同类型影片去打磨、雕琢。因此,他用“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概括了主旋律影片的创作思维。

“用商业化手法塑造主旋律影片就是要达到吸引人、打动人的目的。”余飞认为,被观众认可的影视作品从内容来看往往是多剧种的融合,行业、话题、悬疑推理、生活伦理等各类型杂糅,共同组成了一部作品。

如何让创作更打动人?编剧们可谓各有高招。

张珂说自己爱上B站。上B站、看弹幕可以知道主旋律影片、剧目中哪些内容最打动“95后”“00后”。他认为,主旋律影片应该更多地去感染新一代的年轻人,如果年轻人不喜欢看,那他们就会去看其他影片。

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的地理坐标赵宁宇都去过很多次,仅一大会址就去过10次。赵宁宇说:“每次重温感觉都不一样。去年1月在上海,我们就为了一大召开时人们在7月会穿什么衣服进行了很多次讨论。”

赵宁宇还很注重学习前辈的作品和著作,对《开天辟地》《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大决战》《周恩来》《报童》等影片都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说:“干这一行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