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投稿
  • 首页
  • 机构概览
  • 新闻资讯
  • 理论研究
  • 名家专栏
  • 新作评论
  • 世界文坛
  • 作家在线
  • 佳作欣赏
理论研究
  • 前沿视界
  • 理论争鸣
  • 作家评论
  • 综合评论
  • 文化时评
新中国七十年文艺理论发展巡礼

2019-09-29 10:27:51
徐刚: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总结与反思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一系列或远或近的纪念活动,都或明或暗地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生着联系。在这样的时间线索中,去着重清理发生的一切,详细勘察理论的蛛丝马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向未来。

2019-09-06 10:54:34
杨早:革新、拉伸、裂变与重生

当我们梳理历史之时,最首要的问题或许便是“分期”。分期当然是对时间之河的人为截流,但分期的选择本身,也意味着对某种脉络的确认与认可。 笔者这样划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文学进程: 第一个十年(1978-1988):革新期 第二个十年(1989-1997):拉伸期 第三个十年(1998-2008):裂变期 第四个十年(2009-2018):重生期

2019-09-06 10:43:18
白烨:新中国70年农村题材小说——生活与创作双重演进的时代缩影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小说创作领域,农村题材既出精品力作,又出文学大家,无疑是当代文学中处于主流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十七年”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农村题材与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数量较多,文学品质较高,构成了相互辉映的两座高峰。改革开放40年以来,农村题材依然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强劲势头,在第一届到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有38部优秀长篇小说获得彰奖,其中农村题材小说就有20多部,占据了获奖作品的半数以上。

为什么是这五部长篇小说获奖?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之我见

2019年8月16日,在经过了长达四年之久的等待之后,为公众所瞩目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作,终于尘埃落定,五个获奖名额各有其主。依照得票多少的顺序,五部长篇小说分别是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以及李洱的《应物兄》。虽然说在当下时代,文学的边缘化已是难以否认的客观现实,但相较而言,国内目前林林总总的文学奖之中,公众关注度最高的依然是茅盾文学奖——一个专门以长篇小说为评选对象的文学奖项。

2019-08-29 11:24:04
什么样的童诗能真正走近儿童?

诗歌在小学教材中的占比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据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在《教育家》杂志2019年6月刊中介绍,“部编本”语文1~6年级12册教材共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约占课文总数的30%。另据统计,现行语文教材共收录课文(含略读与选读课文)369篇,现代诗29首,占所有课文比例约为8%。(因小学语文4~6年级“部编本”教材未上市,统计教材为:1~3年级 “部编本”,4~6年级 “人教版”。)金波的《雨点儿》《阳光》《树和喜鹊》《沙滩上的童话》《雨中的树林》

2019-08-08 10:54:35
提升新时代文艺评论创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和近年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文艺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关心重视,让我们深受鼓舞;同时也标志着进入新时代,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思想有了重大充实、深化和发展,这更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文艺要作出独特贡献,不断攀登高峰,需要深刻领会把握、融会贯通的重要思想。

新中国70年散文创作:在继承传统中开拓创新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社会在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也不例外,它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与壮大,并成为时代的心声。作为文学的一个门类,散文比诗歌、小说、戏剧的变动要迟缓些,变数也少得多;不过,它也发出了自己的光与热,并对国家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其中,文体变革就很有代表性,这是值得好好总结与思考的重要问题。

蒋子龙:文学艺术的用武之地

几十年前,一些作家认为“讲故事的小说”已经落后了,因而有意打碎故事,甚至摒弃故事。几十年过去了,故事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受到重视,更加丰富和多样,那些放弃故事的创作却越来越无人问津。事实证明,小说不能没有故事,小说魅力就在于故事 对故事的喜好,是人类深层次需求,更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刚需”。尤其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紧张工作生活之余,人们需要在故事中放飞心情、安顿思绪,这就是文学艺术的用武之地。创作者最大本事就是讲好故事,最大困境就是缺少好故事 通过文字,人类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栽培出灵魂的花朵,文字

2019-08-08 09:38:50
新时代呼唤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

在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新时代,必然会产生自己的伟大的“书记员”;新时代是“创造性”的新时代,必然会催生自己的“文艺旗手”;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新时代,必然会伴生自己的“精神主将”。新时代,文学家、艺术家何为,方能堪当“杰出”与“高峰”,方能不负人民、无愧时代?

2019-08-08 09:33:41
  • «
  • 1
  • 2
  • 3
  • 4
  • »
  • 首页
  • 机构概览
  • 新闻资讯
  • 理论研究
  • 名家专栏
  • 新作评论
  • 世界文坛
  • 作家在线
  • 佳作欣赏
京ICP备1900336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892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 1871023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