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投稿
  • 首页
  • 机构概览
  • 新闻资讯
  • 理论研究
  • 名家专栏
  • 新作评论
  • 世界文坛
  • 作家在线
  • 佳作欣赏
佳作欣赏
  • 古韵新诗
  • 散文随笔
  • 小说故事
  • 戏剧小品
  • 儿童文学
  • 校园文学
吴思敬:在筹备《诗探索》复刊的日子里

自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了《诗探索》总第12期以后,《诗探索》即无声无息地停刊了。尽管这中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负责人及编辑部的同仁曾多方面奔走,先后与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等联系,但均未能成功。

2021-01-11 21:06:18
谢冕:饺子记盛

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北方盛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北方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包饺子的活动,从和面、揉面、擀面,再到剁馅、调馅,一大套,很是啰嗦。南方人对此往往视为畏途。而在北方人那里,特别是在北方的媳妇、婶子手中,却是神奇地“一蹴而就”的日常功夫。我是南方人,原也属于视为畏途一族,因为在北方生活久了,不觉间饺子也成了最爱。

2020-11-24 09:50:03
梁晓声:购粮证的故事

久很久以前……哈,我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讲童话似的。实际上,购粮证退出咱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只不过才三十几年前的事罢了。 从前的说书人,对三十几年前的事,往往也惯以“早年间”来说。这说法挺民间的,还挺文学的,有民间文学的意味。那么,何不借来一用?

2020-11-20 10:46:40
吴思敬:峨眉舍身崖,一次群众性救援

当游人们实现了自己的心愿陆续散去的时候,我身边的段从学突然发现有个小伙子不知什么时候,已翻过玻璃幕墙,到了悬崖边上。这个小伙子有1米8的个子,穿一件浅蓝色的羽绒服,他从玻璃墙上边,把手机递给段从学。段从学以为他要从墙上翻回来,便接过了他的手机,想接应他一下。不想这个小伙子没有翻墙回来,反而朝悬崖边走去,他就站在那里,只要一纵身,便会葬身云海之中。段从学看出小伙子要跳崖,便朝他喊道:“兄弟!别做胡涂事呀!你递我手机,我以为你要翻墙回来,可你要跳下去,让我情何以堪!兄弟,快上来!快上来!”

2020-10-27 09:12:09
唐正立:曹雪芹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好的写作教师

《红楼梦》写大观园起海棠诗社,贾宝玉和众姐妹出题赛诗,雅集唱和,风流倜傥。薛蟠的丫头香菱异常羡慕,也想学诗。在黛玉的指导下,从读诗到作诗,很快就学成了,且与大观园的主子小姐们一起作诗取乐,竟毫不逊色。 黛玉教香菱作诗,形象地说明了教师文学修养的重要性,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

2020-10-14 10:05:08
夏辉映:龙江第一湾,高与圆的两大惊艳

特别要纠正追逐极北游者的一个错觉,以为到了漠河,到了北极村,亲掬了一次黑龙江水,就是到了我国的极北,可以心满意足地返程了。但我要说,小心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陷阱,你还没有穷极北极之游!你这是为山万仞功亏一篑!你会为自己一时的错误行为遗憾,喟叹,追悔不及!

2020-09-30 14:15:59
唐正立:潞河的树

这里的树,棵棵硕壮;这里的树,枝枝向上。这里就是潞河,北京潞河中学。潞河,可说的很多,像潞河的古楼房,潞河的协和湖,潞河的名校友,为什么单说树?因为我这一生,供职过的学校不少,参观过的学校更多,像潞河这样,树木之盛,品种之繁,姿态之奇,实属少见,说这里是花园式学校,名副其实,说这里是森林公园,毫不虚夸。正因为这些树,潞河有了灵性,有了神韵,有了优雅的气质。

2020-09-27 10:09:56
宁肯:少年与冰

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北京。永定门外,如果去二道河会路过一处冰窖,路上许多三轮车从这儿往城里运冰,络绎不绝。运冰的三轮车吃力前行,一辆三轮要装四五块河冰,有时上面盖着黑麻袋片,有时不。有时即使盖着也很随意,也就盖了一半。夏景天一路化,一路留下水渍。蹬三轮的人挥汗如雨,脖子上总缠着一条白毛巾,面红耳赤,脑门儿发亮,眼珠发黑,眼白耀眼。这些冰运到京城各大菜市场、胡同里卖肉的副食商店。那时副食商店没有冰柜,夏天,肉就靠这些冰镇着。

2020-09-23 09:40:55
吴思敬:滂沱大雨,送诗人任洪渊远行

8月18日是送别诗人任洪渊的日子。当我赶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告别室的时候,瓢泼大雨下得正急。告别室外边的凉棚,诗歌界的朋友,北师大的老师、学生挤得满满的。告别仪式进行期间,大雨如注,天人同哀。望着卧在鲜花丛中的任洪渊的削瘦的遗容,不禁悲从中来,想起他那坎坷而又散发着诗意光芒的一生。

2020-08-24 13:49:42
高洪波:枕头遐思

枕头与人的童年和记忆密不可分。我小时候印象深刻的是东北土炕上的荞麦皮枕头,圆滚滚、油腻腻,黑色的布包裹着,两头却是亮丽绣品,这种枕头先天属于关东文化和东北土炕,荞麦皮遂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

2020-07-24 11:14:19
  • «
  • 1
  • 2
  • 3
  • 4
  • 5
  • 6
  • »
  • 首页
  • 机构概览
  • 新闻资讯
  • 理论研究
  • 名家专栏
  • 新作评论
  • 世界文坛
  • 作家在线
  • 佳作欣赏
京ICP备1900336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892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 18710239310